譚一鴻醫生RTHK專訪:帶狀疱疹(生蛇)成因、症狀、治療與疫苗接種全攻略

感謝香港電台及聖雅各福群會的邀請,思邈健康醫務總監譚一鴻醫生早前在香港電台節目《精靈一點》中分享了有關「生蛇」(帶狀疱疹)的專業知識,包括其成因、風險、症狀、治療方法,以及預防措施。以下是節目中的重點內容,幫助大家更深入了解「生蛇」及如何有效預防。

鳴謝:香港電台《精靈一點‧健康你主場》

什麼是「生蛇」?

「生蛇」的醫學名稱是帶狀疱疹(Herpes Zoster),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(Varicella-Zoster Virus)引起的疾病。這種病毒在感染水痘後會潛伏在神經系統,當免疫力下降時,病毒可能重新激活。一旦病發,潛藏在體內的病毒會沿着神經線蔓延到皮膚或身體不同部位。

有哪些人士較高風險生蛇?

以下人群較容易患上帶狀疱疹:

  • 50歲以上人士
  • 新冠確診者
  • 心理壓力
  • 糖尿病
  • 哮喘/慢性阻塞性肺疾病
  • 心血管疾病
  • 慢性腎臟疾病
  • 自身免疫系統疾病(如紅斑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炎症性腸病)
  • 有生蛇家族史
  • 癌症
  • 愛滋病

生蛇有什麽症狀?

  • 皮膚紅疹及水疱:通常出現在身體的一側,例如胸部、腰部、背部或面部。這些紅疹會沿著神經線的分佈形成帶狀,這也是「生蛇」名稱的由來。紅疹會逐漸發展成水泡,水泡可持續一至十四日,初期可能充滿透明液體,隨後會在2至4週內逐漸乾涸、結痂並脫落。
  • 劇烈疼痛:疼痛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。疼痛的程度因人而異,有些人可能感到刺痛、灼熱、麻痹、針拮、甚至電擊感。
  • 其他症狀:如發燒、頭痛、疲倦等。

生蛇後遺神經痛

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後仍會感到持續疼痛,稱為「生蛇後遺神經痛」(Postherpetic Neuralgia)。這種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,對患者的身心造成極大困擾。根據研究,多達30% 的患者會出現後遺神經痛,而年長人士的風險更高。有時即使輕輕觸碰皮膚,患者都會感覺異常劇痛,需要長期服用止痛藥以減輕痛楚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質素。此外,帶狀疱疹還可能引發其他潛在併發症,例如面癱視力受損,甚至增加中風風險。

懷疑生蛇時該怎麼辦?

若您懷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患上帶狀疱疹,請務必儘早求醫。從出現症狀開始的「黃金七十二小時」是治療的關鍵時期。在這段時間內接受適當的治療,可以有效減輕症狀、縮短病程,並降低出現後遺神經痛的風險。

預防生蛇:接種帶狀疱疹疫苗

接種新一代重組帶狀皰疹疫苗(俗稱「蛇針」)是預防生蛇及其後遺症的最有效方法。疫苗可顯著降低發病風險及減輕症狀嚴重程度。

  • 適合接種人士:18歲以上高危人士及50歲以上人士。
  • 接種劑量:Shingrix 需要接種兩劑,第二劑在接種第一劑後的 2 至 6 個月內完成。
  • 長期保護率:至少 10 年,不建議接種加強劑。

譚一鴻醫生的建議

譚醫生提醒大家,生蛇雖然常見,但絕不能輕視。及早接種疫苗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(如均衡飲食、充足睡眠、適量運動)及管理壓力,都是預防生蛇的重要措施。

結語

生蛇不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,還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。透過接種疫苗及提高健康意識,我們可以有效預防帶狀疱疹及其後遺症。作為基層醫療的重要一環,我們的護士診所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務,包括帶狀疱疹疫苗接種、慢性疾病管理及健康諮詢。我們的護士團隊擁有豐富的疫苗接種經驗,能夠為您提供專業、安全的服務,並耐心解答您的疑問。

如果您或家人有相關疑問,歡迎聯絡我們,了解更多關於帶狀疱疹疫苗的資訊,或預約接種服務。